道教符咒网

事业财运

人际关系

平安运势

道教是继承和发扬“道德”文化的最好平台和载

道教是继承和发扬“道德”文化的最好平台和载

道德,是一切文化的根基和灵魂。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呢?依我看,就是宇宙之间运化万物、生生不息的能量。这种能量的功能是亘古不息、至高至强的,任何有形的事物都无法与之比拟。天子皇权,不能驾驭之;英雄豪杰,无力抵抗之;智谋高士,无法算计之;金玉堆山,无价买卖之。老君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南华真人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以上老君、南华真人所言,都是对道德这种能量的描述。

道德的能量,在生育天地万物之后,它的属性、功能,仍然遍播于天地万物之中。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如同水与波的关系水即波,波即水,水波一体;道即物,物即道,道物不二。由此可见,宇宙万物、大千世界、森罗万象、芸芸众生,既是由道德运化的,又各自内在地蕴涵着道德。山川动植,有道即生;胎卵湿化,离道即亡。在人间社会亦是如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故《中庸》曾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句话也正是在描述着道与各种具体事物的紧密关系。所以,宇宙中的每一件事物,都依赖于道德这一能量的运化。无论是动物的生、老、病、死,植物的荣、枯、存、亡,还是事局的成、败、兴、衰,人的吉、凶、祸、福等,无不依赖于道德这一能量的冥冥推动。鱼脱于渊即死,人离于道即亡。就处世而言,顺道即成,背道即败;就治国而言,合道则国泰民安,失道则民叛国倾;对庶民乞丐来说,奉道则恒;对帝王将相来说,弃道则倾。

道德这种运化万物的能量,在任何事物面前都至公至正,不徇私情无国界之别,无门户之见,无上下之分,无贵贱之等,无贤愚之差,无美丑之异。用古语来说,它可以利益众生;用现代话来说,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周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人类要尊道贵德,并行善积德。

作为自然界造化万物的能量,道德是广大悉被的。所以,言乎近,则万缘俱消,一意真诚存于人身之内;言乎远,则六合充溢,无尽能量藏于万物之中。宇宙之间的一切事物,都尽在道德的造化之中。随着阳长阴消之节令的到来,伴着风以动之、雷以震之、日以喧之、雨以润之,草木就会呈现出生长、旺盛、繁荣的景象。阳极之后,随着阴长阳消之时令的来临,伴着风以吹之、冷气逼之、霜雪煞之,草木就会呈现出凋零、萎缩、枯败的现象。神和圣这样的字眼,就是古人对这一宇宙中造化万物的能量的由衷赞叹。

道德造化万物的功能,都在冥冥之中显现。以其不易察觉,故称为神。《易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也就是说,在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不知不觉地在阴阳的消息、盈虚的作用下而进退、伸曲着。

道德造化万物的原理,须以至高的智慧才能体察。以其玄机之深而不易理解,故称为圣。这一造化万物的神奇、微妙的功能,是需要人们不断探索、研究的一道最高的科学课题。

常人难以企及的功能,称为神功;常人难以具备的智慧,称圣明。在历史上,有一些同时具备神功与圣明的有道之士,比如诸葛亮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借东风及草船借箭,说的就是神功妙用的故事。

信仰,是立身的底线,是处世之灵魂,是为人的宗旨。失去信仰,远离道德,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左传》云:多行不义必自毙。老君也曾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在这里,畏是恐惧,威是灾祸。这句话的基本含义是,道德是在冥冥之中,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之中造化万物的;如果常人不惧怕这种能量的造化作用,任内心恣情纵欲,任行为放荡无羁,就会障蔽本性,失去道德,故先圣道不远人,而人自远之语,正是指此而言。人一旦远离道德,就会被私欲充塞,落入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长沉苦海,永失真道,以致精神恍惚,情志反常,处境艰难,百病萦缠,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正因为如此,建立信仰,尊重道德,就成为非常有必要的事情。《太上感应篇》说:吉人言善、行善、视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民间也常说善有善报。这些话,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肯定道德具有的造化万物之功能。

#p#分页标题#e#

信仰之有无,道德之得失,往往取决于心之一念发动处。儒家的十六字心传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心是危殆不安的,道心是幽微难显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诚恳切地秉行中正之道,才能安顿好身心,治理好国家。一个人的善恶,一方面发端于其道心与人心的不同显现,另一方面又可以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易传》云:是以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何况迩者乎?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虽然居住在隐蔽的小房子内,但他的举心动念、言谈举止,无论其善恶,就连千里之外的人也会有感应,何况身边的人呢。所以,君子需要在一念发动之处做工夫。《中庸》曰: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易传》云:君不密(谨慎),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以上这些话,都在阐发一个道理:人的举心动念、言谈举止,是导致其一生祸福荣辱的机关,故不得不谨慎。

人的吉凶祸福,是由他的言行决定的;言行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思想则是由他的本性决定的。在道生天地万物之后,人作为万物的一部分,仍然与天地万物保持混融的状态。这也就是老君所说的和其光,同其尘。人既然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就会像天地万物一样在身中分有大道。大道在人身中是什么呢?就是一点虚灵不昧的天真本性。人的本性与道性是相通的,道性有什么特点,人的本性亦有什么特点。人若能保持本性的纯洁,则自然可以做到心正意诚;人若能做到心正意诚,则其言行便自然可以符合万事万物的情理。每个人若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以之处天下,则天下太平;以之治国,则国泰民安:以之理家,则家道昌盛;以之修身,则长生久视。

儒释道所讲的工夫进路是一致的,都强调要保持或回归人的天真本性。儒家以四书五经为最重要的经典。五经为《诗》、《书》、《礼》、《易》、《春秋》,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开宗明义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里讲的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纲领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

在这四个层次中,修身为中心宗旨,修身的手段在于正心、诚意。《中庸》则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又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道家《南华经》将修、齐、治、平的中心宗旨归结为不淫其性,不迁其德,也就是保持人的天真本性不变;内丹家则主张在修行中返情归性。由此看来,无论是儒家《大学》中的正心诚意,《中庸》中的率性修道自明诚,还是佛家的照见五蕴皆空,道家的绝情去欲,其宗旨其实都是主张人要保持自我的天真本性和回归自己的本来面目。自我的天真本性和自己的本来面目,正是道德赋予人身的内容。宇宙是无尽的,宇宙中事物的变化是无尽的,宇宙中运化万物的能量(道德)也是无穷的。这一能量(道德)是妙运难窥、神机罔测的,在科学探索中永远是一道最尖端的课题。当代科学所说的暗物质暗能量,庶几近之。希望科学界能将这一能量(道德)的本质、作用、规律继续深入研究下去,使人们不断加深对它的认识。

道教,是继承和发扬道德文化的最好平台和载体。道教的教理教义正是以道德为核心的;其教徒修持的目的与宗旨是与道合真,即使人的心性与道德合为一体。

人与道相通,潜藏着无限的妙用。道有什么特性,人亦同然。道教正一法门有祈晴祷雨济世间,附体圆光通事意,治病驱邪如电闪,收瘟摄毒伏群魔这样的神功妙用。为什么?因为道在人身为性。人若能够涤除诸妄念,达到一意真诚的境界,便可回归人的自然本性。一旦到此境地,便可激活自身潜藏的无限能量。故《南华经》中有这样的记载: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常人为什么达不到这个境界呢?是因为他们心未澄、欲未遣,以致迷失了自性,埋没了自身潜藏的功能。故天尊常教诲世人:真心清静道为宗、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p#分页标题#e#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国人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道教徒应尽的责任。我们要潜心将道教中的道德文化进行充分、深入的研究,并对之作出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为天下太平、社会稳定、人类健康、文明进步发挥应有的作用。

(转自自中国道教协会网站,作者任法融道长系中国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 上一篇:中华道学百问丨唐代炼丹术的兴盛与转型是什么
  • 下一篇:弘道读经会丨可叹一时意气,蹉跎了终生
  • 我的微信:st-3139
    点击复制

    © 本网站不为利润,有些文章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8802207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