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符咒网

事业财运

人际关系

平安运势

欲界仙都”的诗意栖居——陶弘景及其茅山诗文

欲界仙都”的诗意栖居——陶弘景及其茅山诗文经典审美

陶弘景(456536),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字通明,卒谥贞白先生。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早年服膺儒学,热中仕进。初为齐诸王侍读。他深慕张良为人,云古贤无比。本来必期四十左右作尚书郎,谁知年届36岁方作奉朝请,理想落空,寻思不如早去,无自劳辱。遂于齐永明十年(492)37岁时辞官,归隐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潜心炼丹习道,直至仙逝。

茅山道教上清派后被称作茅山宗,陶弘景及众子弟们的奋力创辟之功自不可没。而作为南朝道教改革的集大成者及茅山教团的实际创建者,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除了陶弘景为求更好炼丹而东游浙江一带的短暂几年外,他的后半生始终隐居茅山,时间长达40余年。他已深深爱上了茅山这片世外桃源式的人间乐土欲界之仙都。

所以,当得其辅助而登帝位的梁武帝萧衍郑重请其出山辅政时,他便以《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下称《诏问》)而巧妙婉拒之。同时,他还画了两头牛,一头自由自在地在水草间吃草,另一头则套着金笼头,被人用绳子牵着,还用鞭子驱赶着。这是庄子以宁做曳尾于涂中的普通乌龟而不做留骨而贵的庙堂神龟之喻(《庄子 height: 520px;" />

《答谢》全文仅68字,却凝聚着作者对茅山自然山水美景深刻的愉悦享受与丰富的审美情趣,洋溢着只可自怡悦的自豪感、幸福感与满足感。起笔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二句,发端突兀,单刀直入,径切主题,振起全篇。既为全篇定下了美的基调,又自然激发起读者强烈的欣赏欲望。美字当头,怡情寓中。古来共谈四字,包蕴深广。作者以灵动之笔高度概括出由远古至作者当下的喜欢山川之美的优良传统,验证了古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普遍爱美心理。开篇8字,是由远而近的总镜头。以下从高峰入云至沉鳞竞跃40字,则是以蒙太奇表现方式的分镜头,从不同角度与侧面全面展示了茅山得天独厚的美丽形象。这是全文的主体,是精华之所在。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紧承山川之美而来,以入云与见底的形容夸饰,突出山高水清的特征,先声夺人,给人留下茅山峻洁脱俗的印象,体现出道教圣地的非凡之处。两岸石壁,五色生辉,则是一个特写镜头,凸现峡谷两岸石壁为阳光所照而生成的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可谓斑驳陆离、五彩纷呈、至为美丽。与峡谷清澈见底之溪水交相辉映,真是别有一番秀美在镜头。接着,仍然写茅山色彩之美。青林翠竹突出了松、竹之类经霜不凋、常年青翠的坚贞形象,四季如此,恒美不变。同时也寓含着作者守山修炼、固持节操的永恒信念。以上两岸石壁四句,作者平移镜头,着重于色彩的静景描写,歌咏茅山四时俱备之美。晓雾将歇以下四句,作者摇转镜头,由青林翠竹之中猿与鸟的交相啼鸣到清流见底的溪水里鱼儿们的争相跳跃,自上而下,侧重于声音的动景铺叙,尽显茅山朝夕俱备之美。其中,着一乱字,猿鸣鸟啼之群乐境界全出矣;着一竞字,鱼跃清溪之欢快境界全出矣。作者驾御语言之深厚功力,于此可见一斑。作者运用各种镜头,将茅山的山川之美,从高峰清流、四时美景,到朝夕气象、动物群欢,逐层描摩,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万象谐美;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实是欲界之仙都一句,别具水到渠成、力重千钧之势。这是陶弘景隐居40余年后对茅山美境最深刻的体会、最精当的评价、最由衷的褒美。实是二字,下得十分肯定,深情自现。

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之画外音,作者如此之自信与自豪,再次强调了茅山非同寻常的山川之美!与开头遥相呼应,首尾圆融,升华了文章主题。从此,陶弘景的《答谢》和《诏问》一起,给茅山留下了第一张诗文并茂、千年恒美的不朽名片!

(转自中国道教协会网站,作者李金坤,单位为江苏大学文学院。本文为江苏大学人文社科重点建设项目:《镇江地域历史文化研究》JDR2006A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道教之音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 上一篇:道教正一派授箓的宗教文化内涵
  • 下一篇:张泽洪:道教《度人经》的思想与现代价值
  • 我的微信:st-3139
    点击复制

    © 本网站不为利润,有些文章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8802207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