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符咒网

事业财运

人际关系

平安运势

张泽洪:道教《度人经》的思想与现代价值

【摘要】 道教以济世度人为立教宗旨,《度人经》是灵宝派教义思想的核心。《度人经》奠定了道教神仙系谱,展示出道教宇宙论的面貌,凸显出灵宝派经教的特征。《度人经》提出的济世度人之道,是道教之道的重要内容。在世界各大宗教的思想体系中,道教《度人经》倡导的度人思想,蕴涵着东方的智慧和人文关怀,具有永恒的精神文化价值。

【关键词】 道教; 《度人经》; 济世度人; 灵宝派; 灵宝法;

【作者】 张泽洪;

【机构】 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道教以济世度人为立教宗旨,《度人经》是灵宝派教义思想的核心。《度人经》奠定了道教神仙系谱,展示出道教宇宙论的面貌,凸显出灵宝派经教的特征。《度人经》提出的济世度人之道,是道教之道的重要内容。在世界各大宗教的思想体系中,道教《度人经》倡导的度人思想,蕴涵着东方的智慧和人文关怀,具有永恒的精神文化价值。

中国道教的灵宝派,是以灵宝斋法为特色的道派,于魏晋时期崛起于江南,与江南茅山的上清派、巴蜀的早期正一派互相呼应,形成早期道教鼎立的三大道派。灵宝派之得名源自古灵宝经。灵宝之义:灵者,性也;宝者,命也。[1](P462)神降为灵,炁聚为宝。[2](P63)以人身喻指灵宝,则灵者,神也;宝者,炁也。[3](P489)灵者,神也;宝者,精也[4](P50)。灵宝派重视众生性命,以济世度人为立教宗旨,而《度人经》是灵宝派教义思想的核心。宋徽宗御制《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符图》卷上说:盖灵宝一门,洞该三道,上通上清,下兼洞神。神炁玄合,元精之根;巍巍其名,崇大尊高,莫甚于此者矣。[5](P63)南宋宁全真《上清灵宝大法序》称:灵宝者,是大道之根宗,元始之妙化。[6](P650)明代道士周思得甚至说:非灵宝不可以度人,非灵宝不可以生神,故灵宝法为诸法之祖。[7](P1)

早期灵宝派尊崇的太极真人,对灵宝经的济度功能有高度评价。东晋道经《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说:太极真人曰:灵宝经者,众经之宗,难以言宣。[8](P873)灵宝经是道家之至经,大乘之玄宗。[8](P870)宋李昉《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七《道部九》载:太极真人曰:斋莫过乎灵宝,其法高妙,不宣于世。仙圣口诀,秘而不书。太一斋法,玄之又玄。[9](P2976)《度人经》是古灵宝经中最具影响的经典,道教风行的灵宝大法即以《度人经》为宗。明张宇初《岘泉集》卷一《玄问》说:灵宝始于玉宸,本之《度人经》法。[10](P187)该经尊奉的最高神元始天尊,成为天下道门人士共同的信仰。历代勤于修炼的有道之士,皆精诚诵读《度人经》,从中感悟大道度人之真谛。

一、道教《度人经》的撰作及其影响

《度人经》为东晋南朝古灵宝经之一,产生于古灵宝经制作的魏晋时期。道史称江南葛氏家族致力于造经,早在葛巢甫时已造构古灵宝经,致使江南灵宝派风教大行。宋张君房《云笈七籤》卷三《灵宝略记》称:太极真人徐来勒授葛玄《灵宝经》三十三卷。则古灵宝经的始传者徐来勒,为三国东吴时期的灵宝派道士。唐五代闾丘方远《太上洞玄灵宝大纲钞》说:太极法师徐来勒授灵宝诸法,仙公因合成七部科戒、威仪斋法。仙公以吴赤乌二年八月十五日,于天台山白日升天。吴大帝孙权撰传,至宋文、明二帝时,简寂陆先生修静,更加增修,立成仪轨,于是灵宝之教,大行于世。[11](P376)经文所谓仙公即灵宝派祖师葛玄,葛仙公也被视为古灵宝经的撰作者。

徐来勒授葛玄灵宝经法,这是道经通常的说法。北宋道士陈景元集注《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该经卷首有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陈景元序,也称《度人经》乃太极真人授东吴道士葛玄。元薛季昭《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后序》称:葛玄感太极真人徐来勒所授,即有《灵书下篇》及《太极真人后序》,其后葛洪又得郑思远传授经文。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古本《度人经》的问世,乃灵宝派道士陆续增补而成。《度人经》问世的确切年代难以稽考。宋张君房《云笈七籤》卷六叙述灵宝经传授世系,提及(葛)巢甫晋隆安元年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遂行于世。[12](P33)则东晋隆安元年(397),可视为《度人经》问世的下限。北魏寇谦之自称神瑞元年(415)得老君《云中音诵新科诫经》,而南朝的《度人经》较之要早18年。

元道士陈致虚《太上洞玄灵宝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序》,则为《度人经》的撰作传授,建构出一个颇具神学色彩的授经谱系。称元始天尊撰《度人经》授玉晨道君,玉晨道君授玄一真人,玄一真人授天真皇人。天真皇人授给黄帝《度人经》上卷,又授给帝喾《本章》、《玉历章》。西汉元封年间(公元前110-105年),西王母以《度人经》上卷及《本章》、《玉历章》授武帝。东汉时太上降授于吉,又增补《灵书上篇》。东汉桓帝时老君降蜀授天师《度人》、《北斗》诸经箓千余卷。吴时太极真人於会稽上虞山授葛玄《度人经》,增《灵书中篇》。郑思远授葛洪经本,又增《灵书上下篇》、《太极真人后序》。根据陈致虚造作的《度人经》授经谱系,新增元始天尊以下诸仙真的传授系谱,这是典型的道经神授传世说。但吴时太极真人以下的传授,则与其他道经的说法基本一致,可看出《度人经》在东晋葛洪时已臻于完成。

#p#分页标题#e#

刘宋道士陆修静曾撰《灵宝经目》,该经目最早收录了《度人经》篇目。敦煌文书P。2861号载刘宋道士陆修静《元始旧经紫微金格目》载:《无量度人上品》一卷已出。卷目云:《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说明刘宋时期《度人经》已名列灵宝派经目之内。刘宋陆修静编撰灵宝派经目,在唐代又有《灵宝中盟经目》之称。敦煌文书P。2337号为唐初道经《三洞奉道科诫仪范》,该经卷五列举的《灵宝中盟经目》,亦著录《度人上品妙经》一卷。现存敦煌写本《度人经》残卷共十余种,大致都不超出本经一卷的范围。

东晋南朝古《度人经》一卷,由《元始洞玄灵宝本章》、《元洞玉历章》、《前序》、《中序》、《后序》及《元始灵书》上、中、下篇组成。敦煌写本、陈景元集注本、云篆本等较早经本由《道君前序》、《元始洞玄灵宝本章》、《元洞玉历章》、《道君中序》、《元始灵书中篇》及《道君后序》六部分组成。而《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收录唐张万福《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诀音义》,则称《度人经》由前序、中序、后序、二章经文和大梵隐语五部分构成,其中有道君撰《灵书中篇》。其他诸家注本,又增入《灵书上篇》、《灵书下篇》,并附《太极真人颂》。

《正统道藏》首篇收录《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六十一卷,卷一为东晋南朝古《度人经》,余六十卷则为神霄派在古《度人经》基础上敷衍而成。北宋道经《高上神霄宗师受经式》著录六十一卷《高上神霄太上洞玄灵宝度人经》目,与《正统道藏》之《度人经》六十一卷品目大致相同。《高上神霄宗师受经式》称:元始为众圣演说灵宝度人神霄众经,因命天真皇人并上清诸真人总其元义,开品分条,共为六十卷,以应六甲之数,皆以无量度人为首。[13](P637)其述降经本末亦与史载宋徽宗崇道事实相合,据此可知后六十卷为神霄派于北宋徽宗政和壬辰(1111-1115)年间撰作。

北宋《度人经》六十一卷本,应该经过长时间的传写衍变。宋郑樵《通志》卷六十七《艺文略》,著录《灵宝度人经》一卷,又分别著录李少微《度人经注》四卷,道士成玄英《度人经疏义》四卷。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第十六《神仙类》载《度人经》三卷。[14](P737)四川仁寿县坛神岩唐天宝八年(749)《南竺观记》的《道藏》经目,记载有灵宝四十卷。[15]唐末五代道士闾丘方远《太上洞玄灵宝大纲钞》说:世人多疑《灵宝度人经》。天尊说经,不与世间经书符同,暗致疑惑,都五十八卷,其经旨在此《度人经》中。[11](P376)北宋时期甚至有《灵宝度人上品妙经大法》七十二卷。这反映出在道教兴盛的唐宋时期,《度人经》卷帙在不断增加的史实。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九十五《天元度人经》载:富顺监有太平观二十四化殿,唐贞观八年建,宋嘉定七年重修。石砌中得经一卷,曰《天元度人妙经》,道家未尝见者,凡六百余字。[16](P547)这更是元薛季昭《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后序》所谓真真付度,灵文层出的情况。[17](P466-467)这有力说明历史上《度人经》的流传,在各地曾有不同卷帙的写本。北宋神霄派的六十一卷本,最终成为《度人经》的定本。

作为灵音之上品的《度人经》,被道门奉为万法之宗,群经之首,从南朝齐严东开始,至唐薛幽栖、李少微、成玄英、张万福,宋陈景元、陈椿荣、萧应叟,元薛季昭、陈观吾、陈致虚,明张宇初等道门精英,都对《度人经》进行诠解注释。宋真宗兴趣所至,欣然作《灵宝度人经序》,宋徽宗更是为《度人经》作御注。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书中,《度人经》的写本有十余种,足以说明《度人经》在全国流播广泛。

《度人经》各家注本切入角度和关注要点不同,其注本可分为两大系统:

#p#分页标题#e#

(1)《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四卷,由北宋道士陈景元集注,该经集南朝齐道士严东,唐代道士薛幽栖、李少微、成玄英四家之注本。该集注本以《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一为蓝本,但未收《元始灵书上篇》、《元始灵书下篇》和《太极真人颂》。《宣和书谱》卷六《杜衍诗》:道士陈景元,字太虚。师号真靖,自称碧虚子。所著文集二十卷,以至作《大洞经音义》,《集注灵宝度人经》,凡有益于学者,莫不致力焉。[18](P239)陈景元采集四家之说,删去重复,精选密义,逐句逐段加以解说。其中严东注偏重字词训释,李少微注引经据典,明于内音,成玄英注发挥重玄哲理,薛幽栖注详解诵习方法。陈景元集注本为唐以前故本,注释以阐发道教外修为主,汇集的四家注解各有特色。

(2)南宋道士萧应叟《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五卷,该注本首开以丹道注解《度人经》的先例,对此后的注家颇有影响。此外,南宋道士陈椿荣集注《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经法》五卷。南宋道士东海青元真人注,清河老人颂,净明道子郭冈凤参校并赞《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三卷,注文偏重以《道德经》思想解说《度人经》旨义。全书之末附《诵度人经灵验》一篇,记述南宋淳熙、绍熙、庆元、嘉泰年间念诵《度人经》应验小故事数则。元陈致虚《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三卷,分别以金丹内修之法,诵经祈祝外修之法注解经文。明张宇初《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四卷,侧重以内丹理论解释经文。上述诸家注本各从易理、内丹理论的不同视角解读《度人经》,反映宋元内丹道兴起的时代潮流。

此外,唐张万福《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诀音义》,侧重从诀法、音义阐释《度人经》。该经篇末附《经说》,分析《度人经》篇章结构。北宋陈景元《度人经集注》的经本,就收录《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诀音义》的一部分。《洞玄灵宝度人经大梵隐语疏义》采集众家之说疏解经义,明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认为此经的撰作者为张万福。元薛季昭《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三卷,注文偏重解释字义章句。宋徽宗御注《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符图》三卷,所谓符图即灵宝始青变化之图、碧落空歌之图、大浮黎土之图。此符图即所谓灵宝三图,是象征天、地、人演化生成的三大神符。三图托称为天真皇人绘制,蕴涵道教天、地、人三才的思想,也反映出道教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北宋道士刘元道《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旁通图》三卷(存中、下两卷)。都尝试以图像的生动直观形式,来解析《度人经》的思想。

二、道教史上所见《度人经》的读诵

《度人经》奠定了道教神仙系谱,展示出道教宇宙论的面貌,凸显出灵宝派经教的特征。《度人经》宣扬道教济世度人之宗旨,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名句,就是道教教理教义的简明体现。《隋书经籍志》述道教起源,即以《度人经》的神仙创世说为依据。在道教发展史上,《度人经》是道士必习的经书。宋王溥《唐会要》卷五十《尊崇道教》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五月敕:

诸色人中,有情愿入道者,但能暗记《老子经》及《度人经》,灼然精熟者,即任入道。[19](P1016)

《度人经》在唐宋时期已是考察道士的根据,在宋代尤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宋真宗曾为《度人经》御制序,宋徽宗曾经御书《度人经》并作注。宋真宗《御制灵宝度人经序》:《太上灵宝度人经》者,元始之妙言,玉晨之宝诰。[20](P122)北宋道士补道职时,要考试《度人经》。《宋史》卷一百五十七《选举志》载:补道职,旧无试,元丰三年始差官考试,以《道德经》、《灵宝度人经》、《南华真经》等命题,仍试斋醮科仪祝读。[21](P3690)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九载元丰三年(1080)十月十六日:右街道录张居善等乞自今补道职,试《道德经》、《灵宝度人经》、《南华真经》等义,并宣读斋醮科仪、祝读等为兼经。[22](P2898)金代规定三年一次的道士、女冠考试,其中同样有考《度人经》的科目。《金史》卷五十五《百官志》载:道士、女冠、童行念《道德》、《救苦》、《玉京山》、《消灾》、《灵宝度人》等经,皆以诵成句,依音释为通,中选者试官给据,以名报有司。[23](P1234)

明代编修的《正统道藏》,《度人经》被列为洞真部本文类天字第一号经典。《度人经》作为洞玄灵宝部首经,是奉道之士必须诵习的经书,历代道门的高道宗师,都强调诵习《度人经》的重要性。唐代道士薛幽栖《灵宝度人经注》认为:讽诵之篇,则此卷为首;非寂然则莫能契道,非敷诵则无以弘经。[17](P237)道教宣称奉道要诵《度人经》是修道的一种功德,虔诚诵经就可以得道长生。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诵道经条载:正月上元,七月中元,皆大庆之月,长斋诵《度人经》,则福及上世,身得神仙。[24](P2358)这反映诵《度人经》得福报的观念,在宋代已扩散为民间习俗。

#p#分页标题#e#

《度人经》提倡的斋戒诵经,对后世道门影响甚大。唐司马承祯曾勤苦诵读《度人经》,在道教史上被传为佳话。南宋白玉蟾《修真十书上清集》卷四十二《道学自勉文》载:司马子微初学仙时,以瓦砾百片置于案前,每读一卷《度人经》,则移瓦一片于案下,每日百刻课经百卷,如此勤苦,久而行之,位至上清定箓太霄丹元真人。[25](P794)在道教史上不乏道士虔诚诵经的实例,唐代道士杜光庭就记载诵《度人经》的灵验故事。唐杜光庭《神仙感遇传》卷一《崔玄亮》载湖州刺史崔玄亮:常诵《黄庭经》、《度人经》,执手炉于静室讽经,奄然化去。[26](P884)唐杜光庭《道教灵验记》卷十《崔昼诵〈度人经〉验》载:道士崔昼遵白云先生司马承祯告诫,每日虔诚诵读《度人经》,后来得使者驰送一缄,为已故父亲的家书。先君亲札云:感汝念诵《度人经》功德之力,累世之祖,尽得生天。[26](P834)《道教灵验记》卷十三《陈太清〈度人经〉验》载:天台观道士陈太清,五十岁时,出家入道,诵持《度人经》昼夜不倦,虽行坐执役,未尝辍于口焉。持经十余年后,白发载黑,齿落更生,觔力强盛,步骤轻疾。[26](P843)透过杜光庭笔下的仙传故事,可见诵读《度人经》已是唐代道士的重要功德。

道教重视诵经的功能,宣称奉道者可以因经悟道,因悟成真。宋代诵读《度人经》的风气,在各地道门更为兴盛。宋代庐山太平兴国宫的道史,就专门记载该宫道士诵读《度人经》的故事。《庐山太平兴国宫采访真君事实》卷五《齐武直坐化》:本宫道士齐武直,每旦朝真毕,即闭门端坐,不交人事,诵《灵宝度人经》,冥心默契,自得其旨。[13](P680)《庐山太平兴国宫采访真君事实》卷五《毕养素遇异人》载本宫道士毕道宁,每日杜门存神,诵《度人经》一卷。[13](P680)《庐山太平兴国宫采访真君事实》卷五《刘祖师立化》本宫道士刘大彰,一日晨兴,澡沐更衣,诵《度人经》毕,呼其徒弟来前,语以死生超化之道。[13](P682)元张天雨《玄品录》卷五《道化》载宋代东京道士徐守信:为天庆观佣役。服敝布衣,曳绳屦或跣行。终日无所为。惟执帚扫除,且诵《度人经》不绝口。[27](P138)《虚静冲和先生徐神翁语录》卷上记述徐神翁:尝遇至人授道,日诵《度人经》,有问休咎者,假经中语以告。[13](P396)《宋诗纪事》卷九十《徐守信》引《语录》载:自是,常放言笑歌,日诵《度人经》,绝粒至数日,为人言祸福如影响。[28](P2134)

在道教经法传授史上,一些高道重视以《度人经》开度弟子。南宋淳熙二年(1175),白玉蟾入西蜀之青城,进访金堂际遇老道人,就获得《度人经》的授传。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雷默庵传》载雷时中对弟子述说,路祖师曾遇太上老君传授道法,是教专以《度人经》为主。师每化导世人,及开度弟子,皆先令其精心诵经,各获果报。且尝论《度人经》旨,以开后学,其要在十回度人。[29](P447)雷时中是宋末元初天心派的重要传人,他在至元乙未(1295)四月初五日羽化之前,沐浴更衣,端坐临午,命卢、李二师率诸门人讽《度人经》一卷毕,即索笔纸,书颂曰:一轮明月照清穹,万里无云光霁中。自在逍遥无一事,圆融常与太虚同。颂毕,凝然而逝。[30](P447)明代道经《道法会元》卷二百四十六《天心地司大法》彭元泰《法序》说:昔宗师廖真人修大洞法,诵《度人经》。后真人得道,遍历江湖。[5](P517)南宋道士廖守真传北帝天心地司大法,是南宋末至元延祐年间天心支派的传人。

在道教经法史上,也不乏诵《度人经》诚敬感神的灵异记载。唐开元(713-741)中,叶法善兴建浙江奉化虚白观。宋黄震《黄氏日抄》卷八十八《虚白观记》载:天师日讲《度人经》,有庞眉藜校者,日至听讲,察之,镇亭山龙王也。[31](P951)叶法善在虚白观讲《度人经》,以致出现感动龙王的神异。关于讲《度人经》而感动龙王之事,民间还有不同的传说版本。《大涤洞天记》卷中《道士诵度人经》载:

#p#分页标题#e#

《余杭图经》载,洞霄宫主首道士诵《度人经》,多著奇验。每就所居侧龙潭上持念,一日有老人从潭中出,跪曰:弟子即龙王也,每听经文,无任皈仰,今窃有请焉。师纔到潭上,则幽祇皆起敬不退,殊不自安,愿只宴坐斋中,不妨日课,百灵得以休息。[27](P154)

宋邓牧《洞霄图志》卷四《古迹门异事附》之诵《度人经》条,宋洪迈《夷坚三志》壬卷第三《洞霄龙供乳》,都记载了同样的奇验故事。《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十一《贾善翔》载北宋道士贾善翔:一日在亳州太清宫,众请讲《太上洞玄灵宝度人经》。至说经二遍,盲者目明。时会中有一媪,年七十余,丧明已三十年,一闻经义,豁然自明。[32](P399)这就是唐五代道士闾丘方远《太上洞玄灵宝大纲钞》所谓近代诵咏此经,感应不少的事例。[11](P376)元无名氏《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一《道教门?道经》度人经悟道条载道士章思廉:酷嗜《度人经》,诵声不绝。[33](P172)史称章思亷居遂昌寿光宫,诵《度人经》有感悟,后来预言休咎多有灵验。《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下后附《诵度人经应验》故事四则,记载了南宋道士杜延真、刘氏女、王明、张将仕修诵《度人经》应验的灵异事迹。

历史上《度人经》的诵读,还形成转《度人经》的仪式习俗,这是道教诵经的特殊形式。宋张君房《云笈七籤》卷一百十八《贾湘严奉老君验》载:

贾湘,累世好道,崇奉香灯。黄巢既陷长安,大驾西幸。湘摙金帛,挈骨肉,自东渭桥出。道路剽掠之人,不知纪极,其一家百余人,行李无所惊惧。遂于龙角山下,葺居避难。衣冠及远近道流,皆投其家,各与拯给,请道流转《道德》、《度人经》,不啻万卷。[34](P818-819)

宋洪迈《夷坚支志》景卷第九《丘鼎入冥》:

丘曰:吾固贫士,且来时不持一钱,何以为谢?卒曰:候还家,请道士转《度人经》百遍足矣。[35](P954

在唐代的涉道诗中,不乏诵读《度人经》的内容,这是唐代《度人经》流传的写实诗篇。唐吴仁璧《读〈度人经〉寄郑仁表》诗曰:

身虽一旦尘中老,名拟三清会里题。二午九斋余日在,请君相伴醉如泥。[36](P7921)

唐皮日休《寄题镜岩周尊师所居》诗序载处州仙都山周景复:迨八十年,不食乎粟。日唯焚降真香一炷,读《灵宝度人经》而已。[36](P7086)《全唐诗》卷八百六十赵惠宗《遗简诗》序说:赵惠宗,硖州人。通晓法箓。天宝末,忽积薪自焚,坐火中诵《度人经》,火既烬,其下草犹绿,得遗简,有诗二首。[36](P299)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十二《白虹跨东井》载道士赵惠宗:唐天宝中,积薪自焚,怡然坐火中,诵《度人经》,化为瑞云仙鹤而去。[37](P299)道教认为虔诚诵经,会增强奉道之心,诵《度人经》自焚化去,就是历史上的极端事例。历史上还有生前虔诚奉道,死后以《度人经》随葬的事例。《宋诗纪事》卷九十引《郡阁雅谈》

载:

沈廷瑞,吏部郎中彬之子,弃妻入道,居玉笥山。雍熙二年上元日,辞道侣,念《人生几何赋》,无病而终。遗言于弟子,以画土宿一帧、《度人经》一卷随葬。后二年,有閤皂山僧昭莹于山门相遇,云:暂别庐山寻知己。留土宿一帧,《度人经》一卷,五言诗一首为别。[28](P2126)

唐宋时期道教还提倡本命日转《度人经》,并视之为修道的秘要诀法。宋张君房《云笈七籖》卷四十五《秘要诀法》之《本命日第十九》载:夫本命日,可转《度人经》一两过,即魂神澄正,万气长存,不经苦恼,身有光明,三界侍卫,五帝司迎,功满德就,名书上清。[12](P322)金元好问《续夷坚志》卷一《祭炼有功》,就记载龙泉万寿宫道士潘梦庚于梦中得阎罗王提示:你平生诵《度人经》及《九天生神章》,祭炼有功,幽沉获福,寿延一纪。此后潘梦庚愈谨戒律,诵《度人经》,卒享高寿。[38](P161)唐杜光庭《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序》,高度评价诵读《度人经》的功能说:闻之者神襟明畅,飘然有飞跃腾凌之意;听之则神和于内,气逸于外。可以致道,可以延龄。故能保制劫运,召役鬼神,招真集灵,通神达妙,无所不能。万魔睹之以摧伏,百神仰之以朝宗。[39](P9707)宋卫泾《度人经后跋》:道藏三十六部,传流人世,所睹闻者可数。而《灵宝度人》一经,尤无上之上,又玄而玄者也。[13](P710)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道门十规》说:若元始说经,当以《度人上品》为诸经之道。[40](P710)

三、道教写经史上的《度人经》

#p#分页标题#e#

史籍道经中所见《度人经》的传写始于唐代,由于唐代雕板印刷尚未流行,社会上传诵的道经多为写本。唐历代帝王皆尊崇道教,唐玄宗就敕命写道经分赐宫观,是玄宗朝倡行道教的重要举措。《混元圣记》卷九载唐玄宗于天宝七年(748)诏:

令内出一切道经,宜令崇玄馆即缮写,分送诸道采访使,令管内诸道转写。其官本便留采访,至郡亲劝持诵。[41](P867)

当时崇玄馆专置经生用楷书写经,崇玄馆所写道经为范本,经过严格校定,供各地转写。唐代写经与造像成为奉道的两大功德,为道俗两界所看重。清顾炎武《求古录》载《唐岱岳观双碑》第三层,载大周长安四年(704),长安道士邢虚应、阮孝波等奉敕于东岳岱岳观建金箓大斋,斋会期间的写经祈福,是敬写《本际经》一部,《度人经》十卷。欲兹功德,奉福圣躬。[42](P675)

宋代写经之风更为兴盛,宋代皇帝以书画出名,在书法艺术上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尤其宋代皇帝御书《度人经》的倡行,更促成了社会上《度人经》的传写。宋徽宗书学薛稷,自创瘦金体书法风格,其书体有铁画银钩的意蕴,小楷《度人经》、《道德经》、《阴符经》在书界知名。北宋宣和六年(1124)八月四日,又诏赐左丞范致虚《御书洞元灵宝无量度人经》二部。建中靖国元年(1101)四月十三日,宋徽宗还敕命将御书《度人经》镂版印行。1983年7月,安徽无为县虹桥乡出土《胡府君曹夫人墓志铭》。该墓志铭载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称为胡府君的胡士宗兴建万寿寺,出囊造《法华经》、《度人经》,揔三千秩,谓寺修设,集僧道施之,远迩嘉叹。[43]宋代官府和民间都镂版印行《度人经》,这必然促进《度人经》在社会上的流传。宋郭彖《睽车志》卷一亦载:顷在青州,印施《度人经》,我尝受一轴,公颇忆否?视文书御轴取观,真曩所施也。[44](P2)宋代印经施舍是崇道的一种功德,致使《度人经》在民间广为散发,这是宋代《度人经》社会影响日增的表现。

宋高宗靖康南渡之后,曾一度热衷书写《度人经》分赐江南道教宫观,以示对道教济世度人学说的重视。宋陆游《洞霄宫碑》载乾道二年(1166),宋高宗巡游至余杭县大涤洞天,亲御翰墨,书《度人经》以赐。[45](P2126)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五《城内外诸宫观》载:高庙脱屣万几,颐神物表,遂于乾道二年,自德寿宫行幸山中,驻跸累日,敕大官进蔬膳,御翰《度人经》以赐。[46](P136)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七十五也载乾道二年:太上皇帝、太上皇后乘舆临幸,御书《度人经》一卷以赐。[47](P771)宋邓牧《洞霄图志》卷五《陈汝和先生》载:乾道二年三月,宋高宗车驾临幸山中,道士陈希声扈从登游东西岩洞,得高宗赐御书度牒,又书《度人经》赐焉。[48](P446)临安七宝山宁寿观,也收藏有宋高宗御赐《度人经》。宋周必大《泛舟游山录二》载游抚州洞灵观,见观中有仁庙时赐《度人经》一藏。[49](P819)因宋高宗御赐江南名山宫观《度人经》,南宋吴泳《演教堂记》就说宋高宗曾手书《度人经》,以镇清真之场。[50](P357)

历史上道教宫观多绘有《度人经》像,以宫观壁画生动的神仙图像形式,来宣传道教济世度人的宗旨。宋曹勋《重修桐柏山崇道观记》载天台山桐柏山崇道观:又摹古石本,绘《度人经》像于壁,改造三境正殿,及命工装彩栋宇,俾之轮奂。[51](P518)苏州玄妙观在唐名开元宫,北宋改名天庆观,建炎中毁于兵燹。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郡守王焕重建两廊,画《灵宝度人经》变相。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三十一载天庆观:绍兴十六年,郡守王日奂重作两廊,画《灵宝度人经》变相,召画史工山林、人物、楼橹、花木各专一技者,分任其事,极其工致。[52](P232)玄妙观还有赵孟頫《度人经》石刻。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十上,载南宋都城临安的都徽别馆,就是专门诵《度人经》的高雅去处,其馆匾额是宋徽宗御书。

四、《度人经》济世度人思想的现代价值

道教之道是道教的思想精粹,道教的一切教义思想和修行方法,都根源于对大道的执著追求。道教强调道以人弘,教因师得,若不度人,则法桥路断,所以弘教,先在度人。[53](P749)《度人经》提出的济世度人之道,是道教之道的重要内容。道教认为法乃道之用,道乃法之体,历史上道教斋醮科仪演绎的主题,就是《度人经》济世度人的宗旨。《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符图》卷上就说:盖灵宝一门,洞该三道,上通上清,下兼洞神。[5](P63)灵宝派的《度人经》能为道教各派奉为大法,最根本在于《度人经》倡行的济世度人思想。

《度人经》虽问世于1600多年前的古代社会,但其提出的一系列社会人生的主张,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代价值。

#p#分页标题#e#

《度人经》提出的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体现道教对人生命价值的高度关怀,更彰显出道教度人思想的永恒价值。《度人经》主张要乐生、重生,不同于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天命论。道教认为济世度人不仅是施恩于人,也是积德于己,积德方能修成仙道。《度人经》宣扬的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是道教立教的根本宗旨。《度人经》的济世度人学说,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普世情怀,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道教是具有普世性特征的宗教。

《度人经》宣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谆谆告诫人们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按照《度人经》提出的济度思想,作为道门之人不仅要度己,而且要担负起度人的社会责任。历史上道教度人的方式,如高道的讲经宣道,坛场的斋醮科仪,唱道情的讽世劝化,道医的悬壶施药与治病救人,都是道教的济世度人之举。历史上有道之士或入世以济世度人,或隐居修道以达到度己的超越。《度人经》度己与度人的辩证学说,为正确解决入世与超越奠定了理论基础。

《度人经》宣扬的齐同慈爱,是具有济世色彩的社会道德理想。《度人经》的齐同慈爱理想,蕴涵着深邃的社会人生哲理。《度人经》早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就提出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应该是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女自,言无华绮,口无恶声。主张人人都应具有慈爱之心,要友善对待他人,乐人之成,悯人之苦,济人之危。这种理想的社会人际关系,最终达到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和谐境界。在当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如果人们能遵循道教仙圣的教导,世界就一定会和平安宁。

《度人经》强调要济世度人,只有善于济度世间之人,修道者自己才能得到超升。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因地域、种族、职业、文化的不同,及价值取向的差异而出现社会分层。现代多元化的社会展现出广阔的空间,这个广阔空间正是道教发挥功能的舞台,道教要以济世度人的行动证明其价值。

《度人经》早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就希望实现国泰民丰,欣乐太平的理想,这是道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期望。《度人经》包含热爱生活,圆融社会,利益人群,健康生命的丰富内涵,其现代价值需要深入挖掘和阐扬。《度人经》主张仙道贵生、仙道贵实,为当今面临生态环境恶化、人性异化乃至族群政治争端难以通过和谈解决问题的现代人类提供了可资汲取的大道和谋略。总之,在世界各大宗教的思想体系中,道教《度人经》倡导的度人思想,蕴涵着东方的智慧和人文关怀,具有永恒的精神文化价值。

[1][元]郑思肖太极祭炼内法(卷下) [A] //道藏(第10册)[Z]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

[2]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符图(卷上)[A] //道藏(第3册)[Z]

[3]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妙经注解[A] //道藏(第6册)[Z]

[4][汉]班固汉武帝内传[A] //道藏(第5册)[Z]

[5]道藏(第3册)[Z]

[6]道藏(第30册)[Z]

[7][明]周思得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卷二十三)[Z] //藏外道书(第17册)[Z]成都:巴蜀书社,1995

[8]道藏(第9册)[Z]

[9][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0][清]永瑢,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3册) [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1]道藏(第6册)[Z]

[12]道藏(第22册)[Z]

[13]道藏(第32册)[Z]

[14][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5]胡文和仁寿县坛神岩第53号三宝窟右壁《南竺观记》中道藏经目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1998(2)

[16][明]曹学佺著作记第五(卷九十五)[A] //蜀中广记(第592册)[Z]文渊阁四库全书

[17]道藏(第2册)[Z]

[18]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3册)[Z]

[19][宋]王溥唐会要(上册)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0]全宋文(卷二百六十二) (第7册) [M]成都:巴蜀书社,1990

[21][元]脱脱等宋史(第11册) [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第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3][元]脱脱金史(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4]笔记小说大观(第20编)[C]台北:台湾新兴书局,1983

[25]道藏(第4册)[Z]

[26]道藏(第10册)[Z]

[27]道藏(第18册)[Z]

[28][清]厉鹗宋诗纪事(第4册)[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9][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雷默庵传[A] //道藏(第5册)

[30]道藏(第5册)[Z]

[31]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8册)[Z]

[32]道藏(第5册)[Z]

[33][元]无名氏湖海新闻夷坚续志[M]金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34]道藏(第22册)[Z]

[35][宋]洪迈夷坚志(第2册)[M]何卓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

[36][清]季振宜编纂全唐诗(第20册)[Z]北京:中华书局,1960

[37]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83册)[Z]

[38][金]元好问续夷坚志[M]常振国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39][清]董诰全唐文(第10册)[Z]

[40][宋]卫泾后乐集(卷十七)[A]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9册)[Z]

[41]道藏(第17册)[Z]

[42]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83册)[Z]

[43]张宏明安徽无为县宋代胡士宗墓志考释[J]东南文化,1988(Z1)

[44][宋]郭彖睽车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5][宋]陆游渭南文集(卷十六)[A] //陆游集(第5册)

[M]北京:中华书局,1976

[46][宋]吴自牧梦粱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47]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0册)[Z]

[48]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7册)[Z]

[49][宋]周必大文忠集(卷一百六十八)[A]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8册)[Z]

[50][宋]吴泳鹤林集(卷三十六)[A]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6册)[Z]

[51][宋]曹勋松隐集(卷三十一)[A]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9册)[Z]

[52][宋]范成大吴郡志[A]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85册)[Z]

[53]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二) [A] //道藏(第24册)[Z]

#p#分页标题#e#

(作者简介:张泽洪(1955-),四川三台人,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民族大学兼职教授;研究方向:道教、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四川成都 610064,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上一篇:欲界仙都”的诗意栖居——陶弘景及其茅山诗文
  • 下一篇:中华道学百问丨杜光庭对道教的贡献有哪些?
  • 我的微信:st-3139
    点击复制

    © 本网站不为利润,有些文章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8802207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