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符咒网

事业财运

人际关系

平安运势

道家是否应该避世

道家是否应该避世

老子骑着青牛出函谷关,庄子隐居不仕。道家成为隐士的代名词,真实是否如此?本文将论证道家并不是纯粹的追求避世,避世只是因为理想实现不了,保身求道的方法,而一旦时机成熟,道家应该积极入世,推进社会进步。道家的无为并非消极的无为,而是无为无不为。道家崇尚的个人主义也是为了获取幸福,并且关注的是整个社会的福祉。

《道德经》里,老子反复表现出对社会热切的关注,文中多处写了国家兴衰存亡的道理,教导大国应如何治理,小国该如何生存,此皆是入世之语。例如爱国治民,能无为乎,治大国,若烹小鲜,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如果老子对社会不关注,只是主张避世,为什么会给出这么多治国之策?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关心社会且持救世之方的老子离开周室,出函谷关了呢?

太史公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老子知道自己的主张得不到实施,于是便翛然离去,这是道家与儒家的最大区别,前者可行则行,该止则止,遵循自然条件,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人间世》),后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道德经收篇之作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什么是为而不争,我做了,并非要公示天下,不求名声,默默而为,无为只是表面现象,就像一条河,看上去没有变化,实质却一直在流动。老子留下5000字,把他治理国家、治世修道的哲学留给后人,这就是为,并非消极无为。为或是不为在于时间与机遇,可以是动态的为,也可以是静态的为;可以是言语,也可以是行动。庄子称老子为古之博大真人,与老子持有相同的观点。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庄子人世间》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孔子见楚狂接舆的故事记录于庄子与论语,为儒道共同接受。道家的选择是天下有道,圣人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保全自我。这里,道家的思想与孟子殊途同归,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两者的交叉点体现在儒道两家的共同经典《易经乾卦》,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而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乾龙也。只是儒家更倾向于杀身成仁,而老庄以保身为基础。这是无可奈何的状况,并非普遍行为准则。庄子生活的年代,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孟子公孙丑》(下)),性命朝夕不保,又如何实现抱负,只是白白牺牲性命,所以庄子问楚王派来聘他为相的使者,想成为死了被供奉的神龟,还是摇着尾巴活着的泥龟?(《庄子秋水》)为了名声身遭屠戮的比比皆是,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老庄都是反对无畏牺牲(《庄子胠箧》)。庄子提出的保身是有条件的,而不是任何时候都只是个人主义,更不是孱弱怕事。庄子提出死生一致,外物、外天下,怎么会贪生怕死畏畏缩缩了?只是在战国,实现理想无望,保全生命已经是不容易的。劝君莫谈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灰,生命是最可贵的,不可随便成为他人的棋子。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德经》),爱自己才能爱他人,然后才可能帮助国家治理,使得人民生活安乐,实现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社会理想。

综上所述,可见道家并不是一味地坚持出世,不参与社会事务,只是需要看机会与条件。内圣外王是庄子首先提出的,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内圣外王之道失传,但仍应是道家的最高目标。清平之世,正是积极入世的好时机,把个人的修行用于成就社会。

(白贲 提供,资料图来源自网络)

  • 上一篇:道教中的符箓文化
  • 下一篇:带你正确了解庄子眼中的“洞庭”
  • 我的微信:st-3139
    点击复制

    © 本网站不为利润,有些文章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88022077@qq.com